灵宝市科协围绕《纲要》抓科普
围绕《纲要》抓科普 创新机制求发展
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全市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辖10镇5乡、2个管委会, 431个行政村,总人口73万人。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70元。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94%,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是豫西地区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市,被誉为“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
近年来,灵宝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普工作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为契机,不断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思想,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强市战略的主体工程,政府、公众齐心协力,部门、行业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创建活动,全市科技和科普工作水平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改革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体育先进市”、“文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还被命名为“中国金城”。
特别是今年以来,围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目标,我们主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识到位,摆上位置抓落实;二是健全体系,完善网络抓机制;三是保障投入,巩固基础抓载体;四是突出重点,围绕“主题”抓活动;五是联合协调,强化能力抓服务。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努力实现科普工作组织领导到位、网络体系健全、经费保障有力、基础设施完善、传播手段丰富、服务措施扎实等六个目标,形成体系完善、机制协调、工作有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大科普工作格局。
一、加强领导,为科普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在营造环境、提供保障上给予大力支持。一是摆上位置。我们将科普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年初制定全年工作意见时,明确当年科普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并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重点考核内容,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科普工作与党建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同督查、同考核,确保了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加强领导力量。市委明确市委副书记分管科协工作,负责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并结合我市实际,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强、具有专业特长的干部,充实加强市科协力量,目前市科协有干部职工5名,其中主席1名,副主席2名,业务骨干2名。三是保障经费。2009年市财政共拨付市科协经费30万元,达到全市人均0.4元,超过了省定的人均0.3元标准。今年年初,市委根据科普工作需要,及时研究解决科协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科普专项经费上调到36.1万元,人均达到0.5元,为科协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管科协工作副书记任组长。根据上级精神,结合灵宝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科普示范工程创建标准,其中包括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转化等方面,涉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市级学会、青少年科普等10余项重点工作内容。各乡镇和市直各部门根据创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经常检查创建工作,加强督导,解决问题,推动了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二、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创新“三个载体。
我们将“三创一带”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实施“五个一”(即“一站、一栏、一员、一报、一基地”)工程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各级科协、学(协)会运行管理机制:以强化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健全科普教育机制;以规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基础,健全科普服务机制;以深化科普主题活动示范带动作用,健全科普传播机制;以“科普示范工程”创建为载体,健全科普示范机制。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挖掘新的载体,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一是办好《灵宝科普》报。坚持每月编印2期《灵宝科普》报,积极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各项惠农政策及省、三门峡市和我市重大决策决定,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活科普知识。全年编辑发行27期15万余份,采取邮寄、发送等形式,免费送到乡镇村组农民朋友手中。通过《灵宝科普》报,广大农民朋友吃透了政策,获得了信息,学到了技术,少走了弯路,加快了致富步伐。二是办好《科普大篷车》节目。利用中国科技馆信息网络中心《科普大篷车》节目资源,与尚视传媒公司合作,在全市9条线路70余辆公交车和各大酒店开发《科普大篷车》节目,面向公众,连续滚动播放,广泛宣传科普知识,深得群众喜爱,每天受教育群众达20000人次。三是办好科普宣传栏。加强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帮助创建村(社区)新建科普宣传栏,总计500余米。以“科普一条街”示范工程推动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深入。我们要求市直单位临街面都要建好科普宣传栏,面对面向广大群众宣传科普知识,并且每季度组织人员更换一次科普宣传栏(窗)内容。
三、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农村科普工作力度。
目前,我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总数已达305个。立足我市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业发展迅速这一实际,按照“围绕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成立一个协会,推广一项技术,带富一批群众”的工作思路,多策并举,加快推进农业科普工作。一是抓特色基地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优质苹果基地、绿色蔬菜基地、芦笋基地、大枣基地、食用菌基地、软籽石榴基地、核桃基地、中药材基地等30余个,引进新技术、新品种20余项,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果业,新发展优质苹果5万亩,果品面积达104万亩,今年总产量达12亿公斤,其中苹果产量10亿公斤,创历史新高。林业,加快20万亩大枣、40万亩核桃、10万亩杜仲基地建设,大枣、核桃、杜仲面积分别达到13.5万亩、11万亩、5万亩,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畜牧业,建成规模养殖场1173个、畜禽养殖小区23个。菌业,发展食用菌3618万袋,其中香菇1771万袋,建立了焦村杨家、阳平裴张、西闫干头三个50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杨家发展食用菌规模达到145万袋,其中香菇60万袋,带动农户200户,人均增收2500元。我市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小蘑菇新农村行动优秀团体”,杨家被评为百强村。大力发展烟、菜、药、笋等特色种植业,形成了5.2万亩烟叶、10万亩蔬菜、9.8万亩中药材、3.5万亩芦笋的规模优势。高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阳平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大王蔬菜示范基地、焦村食用菌示范基地等,都已发展成为集科普宣传、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二是抓科技带头人培育和科技新成果引进。目前,市、乡两级有科技带头人100余名,每个乡镇有5-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或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引进科技新成果46个,有力地提高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三是抓实用技术培训。采取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讲课、现场指导农业生产等方式,对乡村科协主任、农村科普宣传员、科普示范户和基层干部分别进行科技培训。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356期,参训人数达到38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7000余份,培训内容涵盖农业种植、养殖、沼气能源建设以及食用菌、大蒜、圆葱等名特优经济产业等方面,较好地落实了这些产业发展的科技措施。
四、突出工作主题,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日”和“科技活动周”活动。
一是举办“科普版面展览”宣传活动。今年5月16—19日,以“携手建设创新型灵宝”为主题 ,科协、科委、教育局、中医院、痣篓医院等单位联合在市体育馆举办了“科普版面展览”宣传活动,围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方面科普知识,共展出大型科普宣传板面200余块,向群众赠阅《地震科普知识》2400份、《灵宝科普》报5000余份。 二是开展“科学普及宣传月”活动。9月份,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在市体育馆开展了科普电影放映周、科普版面展等系列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普及宣传月”活动,受教育群众达20000余人次。与组织部、市妇联、团市委联合开展“科普大王行”活动,组织全市113名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妇女干部220余人组成科普志愿者团队集体参加大王镇农业科技交流大会,在当地引起良好社会反响。三是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在农村,组织科技人员组成科普讲师团30余人,巡回各乡镇举办果树、蔬菜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培训240余场;市果树简化协会、西闫特色果品产业协会等专业协会,在全市15个乡镇深入村组建立果树“一优双高”示范园130个,为全市果业发展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市直单位制作科普宣传版面150余块开展“科普四进”活动(即:进乡镇、社区、学校、企业),利用集市日在群众、学生较多的地方集中展示,开展宣传。组织科普志愿者送科技进社区、到家庭活动,营造了讲科学、用科学、讲文明的浓厚氛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三门峡市关于科协工作的整体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为主线,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科普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