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科普知识

小麦纹枯病防治已经进入关键窗口期

发布时间:2025-03-11 15:05    文章来源:市科协调宣部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是由喙角担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杆上。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

小麦纹枯病近年来三门峡市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10-3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可高达20%以上。因病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小麦的品质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发病适温平均气温15- 20℃左右,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显现。秋冬温暖,次年春季多雨潮湿,均有利于发病,早春气温回升快,光照不足则发病重。去年冬季气温偏高,近期有多雨,为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播种偏深的小麦,土壤湿度大时,出苗前麦芽易受纹枯病病菌侵染,受害芽鞘变褐色,继而烂芽枯死,个别病株即使能出土也会很快死亡;出苗后地下茎受害,出现褐色病斑并向上发展,在3叶期田间即可查见病株,先是基部第一叶叶鞘出现淡褐色小斑,后遍及整个叶鞘,病斑中部灰色,边缘褐色,之后全叶枯死。小麦返青后,病害在植株间横向扩展,病株数增加。小麦拔节后,病斑随之向上扩展,但病株率基本稳定。小麦抽穗后,病菌的扩展因茎秆变硬而停止,整体病情趋于稳定。小麦茎秆上的云纹状病斑及菌核是纹枯病诊断识别的典型症状。

防治纹枯病最佳的时期是早春小麦返青后。目前,三门峡市小麦已经进入返青期,对病株率达到5%的田块,应选用30%苯甲·丙环唑10g/亩,或12.5%烯唑醇45-60g/亩,或15%己唑醇15-20毫升/亩,或43%戊唑醇6-10毫升/亩,或20%丙环唑20-25毫升/亩,或30%的氟环唑.多菌灵15克/亩或5%井冈霉素100毫升/亩,或40%苯醚甲环唑20克/亩,或70%甲基硫菌灵50-100克/亩等,搭配磷酸二氢钾100g克一起喷施。对水均匀喷施。

小麦返青后,当日均温度在10℃以时,使用自走式或背负式喷雾器,使喷施药液能够达到茎基部。最好趁露水未干打药,可使药液借助露水一起流到茎基部,确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