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科普知识

素食养脾胃也不可乱吃,这3类素食能给孩子脾胃“减负”

发布时间:2020-11-11 10:30    文章来源:数据迁移

有家长说,跟着很多育儿号、育儿大咖学育儿,掌握了很多养娃要点,却依然养不好孩子。科学喂养,说起来不过“七分饱、吃少吃软吃清淡、拒绝寒凉、少食多餐”,真正做起来,才知道执行有多艰难。比起掌握几条养娃要则、记几条汤方,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喂养知识,结合孩子的身体状况,用对、用得有效。本周话题,我们详细说说家长最关心的“科学喂养”。今天我们先从吃素聊起。

真正意义上的吃素

须戒肉蛋奶——不提倡!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黄金期,绝对不提倡长期素食。我经常说孩子有积食可以尝试些素食,具体是什么情况下用呢?要么是脾胃已经长期受累,运化无力了,必须进食好消化的素食,休整调理;要么是病邪壅盛,与体内的正气缠斗不休,大量补益肉食,很容易把病邪一起补了。

而且,真正意义上的素食,是把肉蛋奶都戒掉,连用瘦肉煲的汤水、粥水都不喝。可奶类是孩子每天的必须品,真要吃素,孩子的营养难以保证。

其实,家长不用那么纠结,吃素不是目的,而是让肠胃休息恢复的方法之一。

奶类如果是孩子的主食必需品,即使孩子有积食,也不能断;但可以换种方法减轻脾胃负担。比如,母乳喂养的,妈妈在宝宝积食期间要自己清淡饮食;奶粉喂养的,每次冲奶粉的量可以少1/3。

纯素都解决不了的积食

可能是素食没选对

孩子如果积食还没有很严重,想用素食解决却没什么效果,甚至更严重,还多了大便困难的毛病。

在排除了之前我们讲过的脾虚湿困(可用素食+四星汤/桃苓汤)、脾气虚弱(可用攻补兼施)等情况后,还有三种情况家长最容易忽略:素食吃太多,素食难消化,素食太寒凉,一样会积食!

难消化的素食,主要是一些常被认为“富含粗纤维”的素食,比如芹菜、茼蒿、蒜苗、西兰花、花椰菜、荠菜等。给孩子吃这些蔬菜,一定要借助烹饪技巧,把蔬菜切碎些,在锅里煮久煮软——在吃进肚子前,把脾胃的一部分工作先做了。

小贴士

很多家长对“粗纤维”促消化和“粗纤维”难消化两个概念不理解。脾胃消化正常的情况下,“粗纤维”能加速肠道蠕动,是促消化;当脾胃消化受累,无力助推“粗纤维”,就会变得难消化。过量食用冬瓜、丝瓜、茭白、海带等寒凉的素食,也可能让孩子虚寒的脾胃无力运化,间接导致积食。

适合积食孩子吃的素食:块茎类食物,有胡萝卜、土豆、红薯、山药等;黑色食物,有黑木耳、黑豆、黑芝麻等;好消化的主食,有大米粥、粳米+小米、素面条等。

适合孩子吃的素食,大多有调护脾胃的功效,同时营养丰富,连吃三五天也不会耽误孩子生长发育。

素食也可以有多种搭配选择,比如:木耳炒山药片+红薯粥、番茄西兰花面、绿豆芽炒青椒+胡萝卜山药粥。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实在太多了!真没必要给孩子天天白粥配蔬菜,而不敢吃其他食物。

此外,家长普遍认为更有益健康、能健补脾胃、口感较硬的糙米,不建议孩子积食期间食用。

量的控制也很重要。给孩子吃一大盘素菜,和吃一小块猪肉,哪个更难消化?所以,即使是素食,孩子吃到七分饱,家长就要控制TA停下来了。

这里给大家参考一下何为七分饱:

六分饱:虽然还肯吃喜欢的食物,对于不太喜欢的食物就不太碰了。

七分饱:进食速度明显变慢,基本饱了,好吃的食物也没之前那么香了。

八分饱:开始打饱嗝,比较抗拒继续喂食。

有些孩子胃强脾弱,要吃到十分饱、肚子胀痛才会反应过来,家长就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进食速度。

注意,如果吃素一段时间,孩子还老是积食,那就要找专业的医生面诊调理,千万不要看孩子积食,就无止境地让TA吃少、吃素。

生病期间、病愈初期

饮食种类要素要少

生病期间的吃素,和积食期间的吃素,略有一些不同。生病期间,服药会导致胃气受损,孩子往往是没胃口的。这个时候,加了一点蔬菜碎、食药材的粥,是最佳选择。病愈初期也要吃清淡,因为脾胃功能的恢复大约需要2周。这段时间的饮食要从素、从少到多样,逐步增加。

下面这个病愈后恢复饮食的方法,可作参考,但不局限:

1~3天:青菜粥

4~7天:煮得比较烂的素面条

这周可以连服一周益生菌,促进肠道菌群恢复

8天:面条里加一颗半个拇指大小的肉丸子,试探孩子消化能力

消化没问题的情况下:

9~14天:逐渐增加肉丸或猪瘦肉的量,素配菜的种类也可以稍微丰富些

“病愈”后2周左右,孩子的病真正全好、可以正常饮食的征兆,就是胃口变好,突然和家长点名要吃某个食物了;同时舌苔、口气、大便、睡眠都正常。

只要不是炸鸡、烤肉、蛋糕这些特别滋腻厚重的,一些比较清淡的肉类如蒸排骨、蒸鱼、冬菇蒸鸡等,可以试着吃一两块;脾胃消化能承受,再逐步多吃些,千万不要一下子敞开了吃。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