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协奖】2021年度“突出贡献奖”—— 王小东
王小东,男,汉族,193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至今一直在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名誉院长、资深总建筑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63年以第一志愿来新疆工作,一直致力于建筑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近60年来,扎根新疆,曾主持参加上百项大型建筑工程或规划,在促进新疆建筑创作繁荣,形成民族、地域的风格方面起了带头作用。1999年12月,年已60的他从院长的职务上退了下来,20多年来至今,以更大的精力,专心投入到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当中。
一、重点完成了以下优秀工程设计项目:
北京中华民族园新疆景区(2000年建成):总建筑面积为17000平方米。其中公建15000平方米,新疆传统建筑2000平方米,建成后获各界好评,1998年被北京市民评为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十佳公建设计方案”之一。
乌鲁木齐红山体育馆(2003年建成):总建筑面积为15420平方米,4500座,位于红山景区,在设计中尽量和环境融合而又有独特个性,获新疆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2004年建成):总建筑面积为27500平方米,其独特而又有内涵的建筑形体与空间受到好评,获得新疆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5年新疆博物馆(2005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7200平方米,此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5年建成,设备现代化,建筑形体具有浓烈的西域风格,是新疆重要的文化建筑。
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2003年建成):总建筑面积为90000平方米,由于位于乌鲁木齐民族风情一条街,因此对其民族地域特色和现代化相结合的要求很高。建成后得到各方面好评,并荣获中国建筑学会的最高学术奖“建筑创作优秀奖”,并获得“新疆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如今成为乌市地标性建筑和来新疆的必去之地。
喀什吐曼河建筑综合体(2008年建成):建筑面积为90000平方米。
和田玉都国际大巴扎(2015年建成):建筑面积为50000平方米。
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几十年来考察了新疆各地和中亚几国的城市与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掌握大量有关资料,参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一书中的新疆卷,并发表“新疆伊斯兰建筑定位”、“继承与创新”、“地方传统与新疆建筑”等一系列论文。与此同时对建筑创新也是非常重视,发表了《文化对建筑困境的拯救》《在民族和宗教的限定中求解》《群衍性—建筑创作中一个被略了的要素》《建筑本原与形式消解》《变化中的城市与观念》等论文。
理论与创作并重,是建筑生涯中的特点。完成了《喀什老城区抗震及风貌保护的研究》(2008年),成为可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从此喀什老城区的抗震及风貌保护顺利进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2009-2010年,完成了《喀什老城区抗震及风貌保护的研究》,并出版了《喀什高台民居》一书,其中示范性的“阿霍街坊保护改造”,2010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居住建筑特别奖”。为后来大规模的开展喀什老城改造研究,提供了指导理论和实施示范。新疆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都对喀什老城改造的贡献做了报导。2008-2012年主持完成了大型课题《乌鲁木齐城市特色研究》,经专家评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8年中国建筑学会郑州城市设计大会学术会议上,基于形势需要、智能城市、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作了《关于建立城市工程学》的报告。
多次参与国内外的重大学术会议并能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的代表参加了日本建筑学会创立100周年的学术活动,访问过墨西哥、古巴、美国,并和各国建筑师协会交流。1996年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的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建筑展,1999年又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建筑与城市研讨会。另外还由于工程设计、学术研究的需要考察了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每次考察回国并整理成果,发表论文及学术报告。
退休后出版著作有《伊斯兰建筑史图典》(2006年)、《西部建筑行脚》(2007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新疆》(2002年)、《建筑微言》(2016年)、《绘读新疆民居》(2014年)等。
三、培养人才方面,身兼三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多次讲课、做学术报告、辅导设计。由于西部人才匮缺,培养人才已是当务之急,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5年获有一百多个成员国的国际建协(UIA)“罗伯特·马修奖”(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奖),2007年获我国最高建筑的建筑创作的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
2018年6月被推荐参加了中央领导主持的“百名科学家座谈会”,其扎根边疆建设的事迹,被央视新闻节目专题介绍。近两年为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提供背景资料和填补空白,研究中亚建筑与城市,目前已完成45万字几千幅插图的初稿。
20多年来,工作日每天按时到单位上班,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并担任工程设计指导工作。节假日在家也依然坚持工作和学习。严于律己,热爱生活,是可敬可佩的学习楷模!